燈會文化與藝術
發布時間:2018/07/31 瀏覽次數:492 次
燈會文化于其肇始之初,便具有一種美學特質。首先,它為人構成“家園情懷”,即向那初的性靈之家復歸,而藝術之為藝術的基點也正在于此;此次,“美感乃是一種解放感”(黑格爾語),而燈會文化正具有這種滿足功能,它使人達獲輕越的自由與舒解。基于以上兩點,使得燈會文化與藝術系列的滲透、交融并整合成為可能。
當我們進一步思考燈會文化與藝術的關系時,我們不難看到其中包含著兩個層次:(一)燈會文化借助藝術獲得新的生機與更為廣闊的內涵與傳承背景。
當我們審視藝術時,我們看到藝術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秉性:1.藝術以感性的形式表現宇宙的法則。
藝術不同于哲學,它沒有那種形而上的繁瑣的思辯理性;也不同于科學,以法則去對應法則;更不同于宗教,那種無條件的皈依與禁欲。
藝術,乃是以尼采所言的“酒神精神”去闡釋自然與人的法則的活動,它需要的是原始的自由。自貢燈會燈聯佳話曾經提到酒神精神,這里的“酒神精神”,即是一種充滿活力的感性形式,它別于哲學的冷峻縝密,充滿大膽的假設與邏輯的跨越;它別于科學的小心求證,追求天馬行空的超脫卓絕;它別于宗教的沉悶教化,高揚人性的至高無上與情欲的純粹無瑕。
2.藝術通過想象的物化體現人類的夢想與榮光。
人類往往只能容忍那些能夠體現其夢想的東西。換句話說,只有體現人類的群體之夢的東西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藝術正是這樣一種東西。
藝術的本質之一乃是想象,即通過對某些理念的夸張表達而達獲的表面上之不真實,而這種不真實則是更高層次上的真實。理念的夸張變異構成想象,這還不日L{藝術,藝術成其為藝術還需要想象之物化,即把那被夸張變形的理念貫注到藝術品(感性形式)中。
一旦理念真正留駐于藝術品中后,藝術便獲得了一種能力,這就是體現人之為人的追求、神往與夢想。
3.藝術只有通過孩童般的稚拙才可保有對宇宙法則的純粹直觀。
羅馬尼亞著名雕刻家布朗庫西說過:“當我們不再是兒童之際,我們早已與世長辭。”這句看似怪誕的話,如果我們細細品味,便不難發現它實際揭示了一個重大的藝術問題:藝術要從始至終保持一種對世界的新鮮態度。而尼采在其“精神三變”說中提到,人格三個境界除做一匹駱駝、一頭獅子外,高的層次乃是做一個嬰孩,嬰孩的確有一種以先天的直觀把捉事物精髓的能力。在這種“初的童貞’’的驅策下,藝術才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與生命力,許多燈會作文里也寫道了同樣的問題。
藝術憑籍以上三個方面的秉性,使得它對于燈會文化進行滲透成為可能,并由于藝術的極強的感染力,使得燈會文化更為廣泛地在民間播及開來,具備了更為浩廣的聲勢,更易為民眾在形式與情感(二)燈會文化在其自身的運行發展中使藝術獲得新的源泉與更為深遠的可能性。
燈會文化在獲得藝術的外在形式以后,在其傳播與承襲上更為通暢,衍展出更為豐富的內容與形式,在這一過程中,它同時又反作用于藝術,在題材、形式與技巧上深深影響著藝術的發展。
藝術在其發展史上具有三個階段:立體階段、平面階段、想象階段。我們看到燈會文化在藝術的這三個發展階段上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1、立體階段——雕塑立體階段的藝術,乃是將藝術精神訴諸質料,在三維的空間中以具象手法來傳達美感,雕塑即屬于這一類。
自戰國以降,燈會具發展史上就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雕刻藝術,在造型、設色、制作、意趣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其中有些燈會具堪稱稀世極品。戰國時期的燈會具以青銅燈會為主,如:①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銅豆形燈會,⑦湖北江陵望山二號墓出土的竹節狀豆形陶燈會、入騎駱駝燈會, 、③ 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的折合蓋球形陶燈會、多枝形十五連盞青銅燈會、以及銀首人俑燈會,④ 山東省諸城縣埠口出口的銅人雙手擎盞青銅燈會,⑤河南省三門峽上村嶺出土的跽坐人漆繪銅燈會,⑥河北省易縣燕下都武陽臺出土銅象獸形燈會等等。
到秦代.始皇入葬,“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燈會具雕刻藝術日臻完備,如陜西省咸陽塔兒坡出土的雁足燈會,甘肅省平涼廟莊七號墓出土的銅鼎形鴨頭頂蓋雙鏈雙耳燈會,等等。
漢代的燈會具雕塑藝術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頂峰狀態,造型雄美風雅,風格古拙深沉,基本上奠定了華夏雕刻藝術的基本路數與風度,這一時期的燈會具代表作有:① 山西省朔縣秦漢墓出土的漢代銅行燈會及西漢雁魚燈會,② 山西省曲沃縣蘇村漢墓出土的灰陶吊燈會、綠釉陶燈會,③河南省濟源縣承留鄉承留村漢墓出土的大型陶連枝燈會,④河北省滿城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鎏金“長信宮燈會”,⑤廣西省合浦西漢木槨墓出土的鳳鳥燈會,⑥湖南省長沙市出土的西漢七人奏樂銅吊燈會、仙人麒麟燈會,⑦河南省洛陽市出土的東漢鐵制枝形飛鳥燈會,⑧ 四川省博物館收藏的漢代蜀地銅牛燈會。
漢以后,燈會具雕刻藝術在一種較為平穩的狀態中發展,表現為對秦漢古風的效法、承襲與革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燈會具代表作有:① 福建省政和松源、新口南朝墓出土的Ⅲ式青瓷燈會、Ⅳ式青瓷燈會, 、②湖北省宜昌市出土的瓷人頂燈會,③江蘇省南京市出土的青瓷熊燈會,④ 山西省壽陽縣出土的北齊時代的蓮花燭臺,⑤甘肅省敦煌縣晉墓出土的青銅油燈會,⑥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三國時期的人形吊燈會,⑦江蘇省南京市藥王廟出土的青銅燈會,⑧河北磁縣、山東濟南、山西大同、甘肅酒泉、安徽毫縣出土的石燈會,等等。
隋唐兩代把盛行于魏晉的瓷燈會進一步發展起來,如河南安陽出土的隋代張勝墓蓮花青瓷燈會,河南安陽隋代十仁墓出土的高足盤與瓷缽復合結構瓷燈會,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三彩燈會,湖南長沙唐代銅官窯出土的瓷燭臺,等等。
宋元明清時期的燈會具,在數量上大大增多,但在藝術價值上已出現衰頹趨勢,值得一提的燈會具有:① 四川簡陽東溪園藝場元墓出土的青瓷燈會、銅燈會、l式式銅燭臺,⑦ 山西太原小井峪宋墓出土的黑、白瓷燈會,⑧河南鶴壁集瓷窯址出土的宋代剔花瓷燈會、黃綠釉獅子蓮花燈會,④ 山西太原馮道真墓出土的元代銅座木燭臺⑤北京西郊出土的遼代雙層覆瓣蓮花臺燈會2、平面階段——繪畫平面階段是較立體階段更高的階段,它雖然仍是屬視覺形象系列,但它是借助平面上的物象表達來使形象凸現出來,而非以立體空間來表現立體空間,通過在一個平面上的明暗、調子的組合表現使物象呈現,這一階段的主要手段即繪畫。
東晉顧愷之《烈女傳圖》中,便有一女擎燈會的形象,敦煌壁畫中亦有燃燈會情景,北魏司金龍墓出土的屏風漆畫中也是掌燈會場面,然而,繪畫藝術真正在燈會文化中得到充分體現,乃是在漢興起元宵張燈會并出現花燈會以后,燈會的觀賞性與參與性很多都來源于此。
據《濟南采風記》載,山東濟南在十三日至十八日的“上元燈會市”上,“隔五六家,即一燈會架,高約丈許,或嵌玻璃,,或糊紗絹,彩茴各異,謂之‘燈會牌樓’。街衢恒為白晝"。
在元夜燈會市上出售的各種花燈會中,如同自貢的特殊燈會工藝,有許多繪畫精品,取材廣泛,造型生動,為廣大民眾喜愛。如杭州燈會市上,則要“出售各色華燈會",“人物有老子美人、鐘馗提鬼、劉海戲蟾之屬,花草則有梔子、葡萄、楊梅、柿、橘之屬。禽蟲則有鹿、鶴、魚蝦、龍馬之屬,其奇巧則琉璃球、云母屏、水晶簾、萬眼羅、玻璃瓶之屬。而豪家富室,則有料絲魚魷、彩球明角、縷畫羊皮、流蘇寶帶等類,品目各殊,難以枚舉。"(見《臨安歲時記》)
3.想象階段——詩、詞藝術的想象階段乃高階段,它突破具象的囿限,從視覺藝術過渡到了感覺藝術,這樣就給觀眾以更大的想象與造像余地,其特征是用文字構筑一個個的意象,按黑格爾的說法,想象階段“能有效地將絕對精神呈現"。燈會詩、燈會詞、燈會謎即是屬于這種“想象藝術"。關于燈會詩、燈會詞、燈會謎在本書有專門的章節論述,這里不再贅言。